“沉浸式”实验室——“沉浸”是完全投入情境,专注于当下体验的一种状态。
航空工业制造院以这种“沉浸”理念为核心,创造条件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,深耕探索科技创新体制的“试验田”。
积极探索 先行先试

2018年,制造院从已有专业中,挑选出聚焦基础研究、前沿技术和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“试点”,探索打造创新实验室和重大项目创新团队的模式,建立“沉浸式”实验室。
航空工业党组赋予制造院“努力在高端制造业共性技术发展中成为产业标杆,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核心引领作用,为工业制造能力提升作出创造性贡献”使命任务,饱含对制造院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的期待。
时之所需,必有所为。制造院经过多轮研讨论证,确定了“沉浸式”实验室的建设方案,出台激励政策,从各方面着力破解束缚,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,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,以“试点”方式为全院科技创新工作挂上“作战图”。2018年,3个“沉浸式”实验室正式成立,成为落实国家科研“放管服”的生动实践。
聚力创新 谋其长远

“沉浸式”实验室的最大变革是科研机制的变革,将“能放则放、该简则简”的理念深入“沉浸式”实验室建设,“自主”“信任”“远见”更成为实验室发展的关键词。
“自主”是发展的前提。减轻束缚,敢于让科研人员放手一搏。“沉浸式”实验室在建设初期,经过充分论证后,确定3~5年的中长期研究目标,3年内不设考核目标,在关键阶段给予方向性指导,最大程度减少科研人员因“考核指标”带来的压力,鼓励科研人员在谋定长远目标的前提下积极探索。
“沉浸式”实验室没有“领导”,而是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“团队负责人”。负责人拥有技术路线决定权、团队成员选择权和薪酬分配权等,其中最大的亮点便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。
“信任”是不让经费束缚住创新的头脑。经费由院科研基金提供,给予充分时间,让科研人员有能力、有意愿做好事、做成事。
工业软件实验室赵倩2018年进入这里工作,她最大的体会就是“和在学校研究室、教研室学习一样,80%的时间都用来科研”。
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团队负责人邹方工作30多年,一直在软件研发第一线。他认为,在科研探索中应注重体验高新科技,进而体会技术本质,最后,将高新科技体现在研究中。
某种程度上,“沉浸式”实验室正是科技创新机制变革力度和深度的折射。
“远见”是发展目标。聚合人才与资源,就是为了在未来科技竞争中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。失效分析创新实验室着眼于改进产品,将金属成形、材料、力学等多个专业融合,科研人员从精深走向全面,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努力。
研究员邓瑛最大的感受就是视角更多元,成果综合性更强,“以前我们各司其职,现在我们打破专业壁垒,同发展、同进步,视野被打开,形成的报告已经为多个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。”
着眼长远发展,营造开放的科研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,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挖掘人才、锻炼队伍,鼓励研究人员自由探索,培养科研人员敢于质疑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。
价值创造 成效颇丰

经过5年的努力,“沉浸式”实验室从“试验田”变成了“样板间”。从最初的3个“试点”,到目前组建起10余个“沉浸式”实验室及创新团队,在大功率冷阴极电子束源、基于边缘设备数据采集、智能车间管控系统、自动铺丝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,也逐步面向客户推广。这些成果通过验收后,将会在全行业广泛应用。
今年8月,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首场产品宣介推广活动在西安举行,边缘计算单元和智能人工作业系统吸引了诸多科研人员关注,智能防错、万物互联、外设即插即用等特色充分展现;工业网络实验室的MES系统已应用在生产管控系统中;高能束流发生器实验室产品已进入市场,正朝着高精密、大功率的方向进一步冲击。
下一步,制造院还将继续深耕创新领域,启动首个数字航空创新工场,让所有“沉浸式”实验室的成果入驻“新家”,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“双链融合”,用实践检验创新能力。
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以“沉浸”的理念,夯实目前创新基础。未来科技高地,璀璨征程。